北京我最喜欢的三个地方


北京我最喜欢的三个地方是南逻鼓巷、煙袋斜街和798艺术區。这三个地方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找到许多有特色、富創意的东西。几乎每间店铺,无论是售卖小饰品的、咖啡屋或酒吧、还是书店和服裝屋等,都具濃厚的个人特色,很少有重復的作品,更加看不到那些一式一样的旅遊纪念品。在这几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可以是一幅艺术作品,我尤其觉得十分珍贵的是因为知道它们的主人很多是80年后的年輕人。


大陆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就是从80年代开始,亦即这批新生代从孩提时代一直到成长过程,和五、六十年代的人有相当不同的际遇。当然,比较起来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活在一个相对更自由奔放的时代,社会的宽容性也比较大,而且多数在风平浪静中成长,经济條件也較上几輩的人好。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却也是迈入新时代的第一批人。在他们前面那些人的经历未必适合他们去参考;而在大陆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又扮演绝对关键和影响力的角色,他们也不一定容易啊!

我在2008年开始关注这个群体。那时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赶赴灾区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战士以及自愿者,大多数是80后(也有90年后)的。除了在地震现场奋不顾身的这些少年英雄,在全国其他地方,时刻有关注灾情的年輕人,他们最特出的,是参与的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同时又务实和理性色彩。

从那时开始,在废墟的烟尘中,80后那聰明、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深深刻在我的心田。我几次到中国,常常会格外留意走在街上、在店铺或咖啡厅、乘地铁的那些年輕人,並在心中祷告:神啊,我爱他们,願他们能听到你,能拥有救恩。


哦!还有一样我忘了说,80后也是大陸实行一胎制的第一代。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獨生子女一定是“被宠坏”的,他们都是自私自利、不会分享、不懂与人相处的一群,反正就是看起來有点不太“正常”的人。我不晓得这说法有没有根据,中国大陆獨生子女如今已進入第二代,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未來还真令人担憂。

事实上我认为一胎或多胎制都其利与弊,应该要做的是注意改善自己最弱的一环,同时加強自己特有的优势,人生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不要有太多遗憾,才是正確态度。比如中国这一代獨生子女,因为从小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他们反而和社區其他孩子、同学,或家族的親友维持著良好的交情,並且珍惜彼此的关係,经常你到我家玩,我到你家住。我的中国友人住在马來西亚几年,反而很不习惯我们这种鄰舍间不相往來,彼此毫不相干的文化呢。

除此,因为是獨生子女,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一般更能掌握獨处时间,善於和自己做朋友,瞭解自已的想法和情感,经常更能夠专心、深入地思考,不一定就比那些家里有一群弟兄姐妹,老是在吵吵鬧鬧中过生活的來得差,只能说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中国的不幸是他们没得选择)也有人说独生子女的个性会比较自我和张扬,但我认为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反而欣赏他们敢于说真话的性情。

我扯远了,一开始要写的是我最喜欢的那三个地方,写啊写变成写80年后獨生子女了。但这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北京,去这三个地方逛逛吧,就可以一窥在中国这段关键时代这群特殊群体的侧写。

任何事情走在最前方,都一定要冒一些险,但又是充满令人兴奋的各种未知契机。大陆80年后的年轻人走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路。曾经他们的声音,或艺术作品被误认为只是青春期的冲动,然而时间积累沉淀了他们的才华,如今他们已经可以在面对整个世界时,毫不迟疑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珍惜年轻人的才华和创意,记得去走一走,有机会和主人聊一聊。我估计过了这一代,以后或许不是这番景像了。中国一定会慢慢走向商业化,越來越难再找到纯粹、执著的东西了。


啊,我忘了说一件事,关於798艺术区。这个地方原是个废旧工厂,是改革开放前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厂区,直至今天工厂的痕迹仍依稀可见。

我们是在午餐时间到798,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吃的。在斑驳的红砖瓦墙和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间,我们看到“食堂”兩个字,毫不猶疑走了進去,猜想这或许是当年人民公社大食堂吧。只見一色斑驳灰暗的牆,方方正正,外表平淡;应该是工作人员吧,排排坐在老旧的大桌椅上,享用差不多一样的午餐;室内光线微暗、晕黄,空气不太流通;有人吃饱饭后悠闲的抽著煙、聊天,在这地方呆久了胸口会有一股闷气。

我想,这地方应该保留了当年共產党的一些画面全部人一样,吃一样的食物,穿一样的衣服,做差不多一样的事;人生没有太大的挑戰,也不会有太多惊喜;不必奋斗,不必冒险, 更不必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因为那是一个不讲究,也不能強调个性的年代。

大概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成为如今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这个承载着历史的空间,顿令人觉得眼前一亮。

我那天步出暈暗的食堂,望著眼前一间一间充满不同创意的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突然很感动很感动, 明白了人能夠自由表達,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相关阅读

北京系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父親追思禮拜的分享

編輯心語41: 我的25年文字事奉之路

儿童圣经金句出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