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閱讀的城市
八月結束了。城中兩個書展也落幕了。很多人卻說: “ 有書展嗎?我都不知道的。 ” 或, “ 太忙,沒時間去。 ” 這陣子,我常掛在口裡的一句話是: “ 書展要到了。 ” 或 “ 去了書展嗎? ” 常說,說得好像迎接一場盛會似的理所當然;說得身邊的朋友都能關注起來;說得把 “ 非去不可 ” 的氣氛搞起來。 書展真的那麼重要嗎?是的。一個能辦好書展的城市,才是優雅、知性、求上進的城市。我們的人民大部份有機會受教育,有閱讀能力,能接觸許多海內外、中英、簡、繁讀物,我們的城市絕對有能力辦一個像樣的書展。 八月,城中有兩個書展。在 KL Convention Centre 的海外華文書市由大眾舉辦,星洲協辦,這是第四屆。 第一屆我去時,感到惊為天人,雖然拆扣不多,但有很多港、台、中國的好書,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展,完全取代了當時辦了很多年,卻越辦越少書的綠野中文書香展;第二屆,我陪梓淇在愛爾蘭公幹,沒能去,協傳去了,銷售成績一般,幾乎虧錢。第三屆,我搬去太平,也錯失了,協傳繼續有去,銷售成績好一些。第四屆,沒想到才隔了兩年,我再去,卻有一種面目全非的感覺。那年,我印象中真正的 “ 書 ” 展,怎麼現在文具、教科書、影音、教育產品,甚至賣鞋子的佔據超過一半的攤位? 香港、台灣、大陸、新馬書館只佔不到一層樓的空間(當年,可是各佔一層哦),還包括了好幾個漫畫的攤位!一個書展,如果重點不放在書的質與量,慢慢就會變質。綠野中文書香展,就是一個例子。 * * * 另一個書展, PGRM 的基督教書展,相對比較小,但絲毫不遜色。也是第四屆。四屆,協傳都參與了,更直接体會到書展真實的反應。 第一屆,有個好的開始,算是好評如潮,以後大家會期待書展,可以見見面,找一些平時又貴又不好找的書。但是,買書的人畢竟不夠多,接下去第二、三屆有每況愈下的現像。尤其去年在 Time square ,賣精品飾物的攤位佔了超過三分一;海外書商來到,賠上運輸費、機票、人工和其他吃喝住宿等開銷,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慘重。 本國無論基督教或非基督教的書都非常有限。我們的閱讀很大程度依賴海外出版。因此,一個書展有沒有看頭,就得看是否能吸引海外書商到來。而要吸引他們,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足夠銷售量,換句話說,就是買書的人要夠多。 香港因為地小人多,制作與消費水平皆高,書的訂價會比本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