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我很久就想寫的書-《山嶺腳蹤》
很多人告訴我,他是一口氣把《山嶺腳蹤》讀完的,其實我也是一口氣把《山嶺腳蹤》寫完的。
我寫這本書時,剛遷往太平定居。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和朝夕相對的同事,我那段時期的心情是挺寂寥的,還好屋外總有滴滴答答的雨聲伴著我,就這樣我堅持著每天寫七、八個小時,只用了兩個多月,就一口氣把《山嶺腳蹤》寫完。那段日子,沉浸在張寶華牧師豐富的生命見證裡,我逐漸忘了新環境帶給我的不安。
《山嶺腳蹤》的史料繁多,從早期離鄉背景到中國的宣教士,經歷各種攔阻與生命危險,到日戰、共產時期,信徒為堅持信仰不惜付上一切代價那段動盪與激奮人心的歷史。爾後再隨張牧師的腳蹤,描繪六、七十年代他在美國的生活,及過後他在東南亞開拓宣教事工的事蹟。
那段日子,我每天懷著激動的心情,一頁一頁地寫下這些寶貴的歷史事蹟與見證,惊嘆神的作為是何等震古鑠今啊!
除了中國歷史以外,張牧師的父母親是《山嶺腳蹤》很重要的人物,他們的故事記載在《山嶺腳蹤》前半段,許多讀者就是因為他們,忍不住把書一口氣讀完。他們是大時代的無名英雄,父親張學恭教授為主的緣故,在共產政權之下殉道;母親一生默默為丈夫孩子禱告,最大的心願就是他們能一生事主。他們的生命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忠心”。我雖然僅能從手上有限的資料去喘模他們的故事,卻足於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
張牧師的個性謙和、不張揚,我們決定要出版他的自傳,我可以感覺到他的不自在。他不希望《山嶺腳蹤》標榜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多番對我強調他的故事並沒有什麼精彩,要我多寫神透過福音自傳會成就的工作。《山嶺腳蹤》後半段基本上是記錄福音自傳會多年在東南亞偏僻山區,開拓一間又一間學校、孤兒院、戒毒所與教會的感人事蹟。
張牧師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卻仍與我筆下所描寫當年的他相差無幾。他到今天依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一心一意只想幫助人;依然過著簡樸生活,隨時準備為人付出;依然深愛妻子,事事以她為重;依然充滿活力,深入窮鄉僻壤關懷有需要的人;依然謙和、沒有架子;依然熱心款待,家裡總是人客滿滿……
有人說看到張牧師,就好像看到主耶穌一樣。我想起曾寫過一段內容,說到他幼年時有一次父親在困難中,仍然要幫助一家窮人,當時他問父親:“為什麼我們要幫助他們?”父親回答:“寶華,你要記得,當我們幫助人時,會讓他好像在路途中碰見了耶穌幫助他一般。幫助別人,其實就是一種敬拜的行動。”
張牧師緊記父親這番話。至今,他依然奮不顧身的去幫助人。而且,他的女兒,張家的第三代目前也正在中國從事扶貧工作。
寫完《山嶺腳蹤》後,我的心充滿感恩,這是我很久就想寫的一本書。
十多年前我從家鄉到都門求學,許久都找不到一間適合的教會,直到有一天,我循著一陣贊美的歌聲,找到了《基督徒聯絡中心》。這間教會當年便是由張寶華牧師領導下的福音自傳會創辦的,起初只有七個人,短短幾年即自立自養,積極參與宣教事工,並開拓了另外兩間教會,同時栽培了許多全時間奉獻者,我就是其中一位。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感激當年福音自傳會在美拉華蒂開始了這間合神心意又親切溫馨的教會,讓我們這一群離鄉背井的游子有一個屬靈的家,才不至於流失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
我寫這本書的過程特別困難,因為史料繁多,人物豐富得超乎想像,我擔心自己不夠水準,把這些寶貴事蹟寫壞了。但我又特別快樂,因為書裡記載的每一個大小人物都深深打動我,在寫作過程中,我幾次因為他們的故事感到激動不已,他們用自己有限的年日,書寫一冊最美的生命。我羨慕他們。
我願將《山嶺腳蹤》獻給每一個忠心的宣教士,無論您們在世界哪一個角落,謝謝您們忠心的事奉神,將祝福帶給許多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