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擇意義上的第一個選學校的抉擇






阿擇很快要上中學了。相對於選幼稚園和小學,對我來說選中學的難度可說最高。
當年我們選幼稚園時,只需考慮一項——就是孩子會快樂並且喜歡去上學。那肯定是個懂得孩子需要在大量玩樂中學習的學校,不會過早有考試壓力,也不會過早寫字做功課,我們在住家附近找到了CECE,阿擇確實在那裡度過了快樂的第一個學習生涯。

選小學時,我們的大方向是接受母語教育,然後儘量找小型的學校,讓孩子在沒太大的競爭環境之下,有多一點機會參與各項課外活動,豐富他的學習生涯。還有,儘量找沒有分班沒有精英制的學校。我用了「儘量」這兩字,因為在華小這不是可以由我們選擇和決定的事。很感謝神,阿擇因為搬家的緣故,換了三間學校都如我們所願,順順利利地度過了小學生涯。

中學的需求和小學不一樣,首先要考慮一個不受同儕影響而學壞或無心向學的環境,其次是選擇要學習的課程,再來就是注意各方面均衡成長,包括靈性、品格、健康、自信、能力和才華等。

以上所述,國中是最弱的。這幾年政府的教育制度變來變去,我有一個中學老師的友人去上課,問起那些負責的長官,結果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問什麼都不懂。眼看第一批改制的學生明年就要考PMR了,考試制度不懂、升高中如何決定選科也不懂,最可怕是還加了一句:「這制度遲早會換的。」可憐這批當白老鼠的學生呵。除此以外,還有國中還得面對大批懶惰不教書的老師和鬆散的學習風氣等問題。

獨中近年因國中的種種問題順勢而起,在很多人想讀的情況下,漸漸朝精英制度的方向去,已經沒有「有教無類亅這歌兒唱了。不是最頂尖的獨中會面對師資不足和一直換老師的問題。這也很正常,獨中老師薪水少工作多(還工作六天),人家為什麼要做?

另外,獨中單一的中文教育環境(巴生的獨中),加上非常強調學術成績,使到很多學生疲於應付校內課業,實在抽不出時間加強英文(家庭又是中文背景),導致多年來獨中生(中文教育)因為語言表達弱,而影響在職場的表現。除此,在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不能接觸各種族的朋友,到底還是有些遺憾,恐怕視野和心胸都不夠開闊。

然而,獨中的學習風氣認真,校風嚴謹,不少老師肯付出又有理想,加上多姿多姿彩的課外活動,確實是現在中學生較理想的選擇。難怪那麼多人想擠進去了。

私立學校用的是國中的KBSM課程,每年還要付15-17 K,師資多數來自退休老師,或沒有教育文憑的大學生,所以我認為不太需要考慮。

至於國際學校,每年學費最少35K,這已不是我家可負擔的費用,所以我沒有仔細研究學校的運作和師資來源。而且,基本上我們還是傾向於在中學時期,孩子的價值觀還不健全又容易受影響時,儘量還是別結交太有錢的朋友,誘惑實在太大。

最後,還可以選擇的是——在家自學和自學中心(Homeschool Learning Centre)。前者我們應付不來,該學習方式也不適合社會型的阿擇,所以不考慮。后者是我最屬意的,因為多數學習中心是教會的其中一個事工,辦學的目的不是為賺錢,而是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其中非常強調自學能力、閱讀和靈性品格的塑造;一般收生也不是以成績考量,而且讓學生以自己進度學習,我覺得這比較靠近教育的本質。費用合理,一個月RM400-700左右,沒有補習風氣。

但因為自學中心不是正式的學校,所以會缺少大群体的社交生活和大型課外活動,也沒有太多訓練學生良性的競爭能力,這些對中學生來說,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而且,許多自學中心太小和缺乏經驗,未必有能力在課業上很好的幫助學生。尤其政府近幾年不允準私立大學以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招收新生,許多學生中心於是改成使用IGCSE課程,相比之前用的AOP等美國的自學材料,英國的IGCSE更需要有經驗的老師督導,比較難以之前的自學方式來應付。所以,有些自學中心以電腦教學,有些則聘请老師教導,但目前尚處在初轉變時期,其效果如何還不得而之。

說那麼多,其實我也只是研究一下,最終決定權交給阿擇,我們說好一起禱告尋求神的心意。雖然有那麼多選擇,卻又沒有最完美很想選的,我們始終相信,神預備的是最好的。我個人挺享受這段一邊找資料一邊研究一邊和阿擇討論,一邊一起禱告的過程。期待在阿擇意義上的第一個選學校的抉擇,我能陪著他一起經歷神的帶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儿童圣经金句出版啦

閱讀作業報告:祈禱出來的能力

关乎生死的重要抉择